三线建设 青春《繁花》-凯发k8国际首页

当前位置:k8天生赢家一触发首页 > 党的建设 > 文化园地

三线建设 青春《繁花》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 编辑:新闻中心

近日

电视剧《繁花》热播

聚焦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

讲述了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

抓住机遇、施展才华

凭借迎难而上的勇气

和脚踏实地的奋斗

改写命运、自我成长的故事

《繁花》

穿越时空,精神同频

在三线建设时期

也有这样一群中国电科人

毅然走进大山

为共和国建设贡献青春《繁花》

三线建设时期的陌上

《繁花》

三线建设电科故事

三线建设时期

大批军工电子人响应国家号召

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

克服了艰难困苦的条件

为尖端武器研制提供配套保障

满足了当时国土防空需要

确保了军工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

共同书写了

“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大三线精神

风光秀丽的旅游城市——贵州都匀

  贵州都匀,这片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极其贫瘠、封闭的土地。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然而在50年前,有818名好儿女离开古都南京,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坐着六天六夜闷罐车,跨越千里投奔它,一待就是23年。

  上述的一幕,便是38所建设三线的缩影。

38所从贵州搬往合肥——都匀火车站

  虽然知道条件异常艰苦,但那时大家的想法简单而坚定:国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生根发芽。因为信仰坚定,大家人心都很齐。有句顺口溜:挖坡开路进工厂。有条路上的一个大土坡,产品车上不去,怎么办呢,大家就决定挖了它。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贵州山沟沟里的38所

  不久,他们接到了研制383雷达的任务。大家非常兴奋,干劲很大。不过,在基础相对较弱,设备也不齐备的情况下,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去创新去攻克。

  1970年,老所长王小谟带领团队开展383雷达研制,但是却经历了一波三折。383雷达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整整经历了13年。

条件再辛苦也要创新

  随着383雷达的研制逐渐进入正轨,这个把我国带入了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之中,实现了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跨越的产品就此诞生,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视察38所时,夸奖383雷达为“山沟沟里飞出的蓝孔雀”!

  在山沟沟里飞出蓝孔雀的不仅是38所。那一腔热血和忠诚的报国之志,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同样流淌其他电科人的血液之中。

原1035所六车间电装组于1981年8月10日在陕西凤县合影

  在秦岭腹地凤县的1035研究所(后来成了27所的组成部分),以及眉县太白山下红河谷中的39所,重庆永川的24所,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电科人一路攻坚克难,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1035所的科技人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创造性的劳动和科研攻关,在老一代专家的带领下,大量搜集和整理国外测控系统的资料,总结国外多种测控设备的系统方案,先后成功地设计出连续波外测干涉仪、连续波多站制外测系统和分机设备的信号体制及设备方案,完成了四套大型测控设备,组成了我国北方高精度测量带。

  1980年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工程试验测量任务,为保卫我国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包括连续波干涉仪和多站制系统的“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39所的建设者们按照“边勘察、边建所、边施工、边投产”的“三线”建设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1978年5月,欢迎新战友来所

  从太白山下、红河两岸到古城西安,从902工程到921载人航天工程;从高性能波纹喇叭的创立到800兆赫馈源的研制成功;从研制陆基站、海基站到机载、星载站天线系统专业领域的拓展,39所走出了一条艰苦攀登而又昂扬奋进的创业之路。

39所人当时的工作场景

  上世纪60年代,作为全国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重庆永川箕山迎来了1424研究所(现芯片院24所)。

1424所人当时工作时的留影

  面对困难,一代代集成电路人始终秉持爱国奉献、永不放弃的初心,写下了壮丽的时代奋斗答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lsi)-120位mos移位寄存器、我国第一块a/d、d/a转换器、第一批抗加模拟电路、第一块大规模射频接收机单片模拟集成电路等诸多国内“第一”。

  那段历史,很多人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段历史,深深影响了今后几十年。

繁花似锦

赤子之心常在

强国强军

砥砺奋斗不止

网站地图